首页

yapoos 宇佐木资源

时间:2025-05-29 14:25:20 作者:浙江文化观察:“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浏览量:29653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林波)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而“文物+科技”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5月28日,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文物+科技’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积极响应。”5月28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而破解理念壁垒、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天,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文物+科技”分享会在杭州举行。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首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破解传统难题。

  杨建武表示,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以文物检测为例,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如今,这一难题正在被“破解”。

  譬如,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无接触检测技术”工具,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类似的技术创新,正在修复、存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让文物“延年益寿”成为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力。

  AI、VR、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AI复原历史场景、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更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激发文化认同感。

  再者,科技助力文物“DNA鉴定”,为流失文物“寻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文物“DNA鉴定”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同位素检测、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为流失文物“寻亲”。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认为“奇技淫巧”背离传统;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杨建武提出“主动拥抱”策略: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

  “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他特别提到,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形成系统性创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将成立全球安全倡议研究中心

“太极健康理念与全人类的卫生健康需求和文化需求相吻合,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传播的新亮点。”据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所长许峰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希腊、西班牙建有两家海外分中心和一家海外实践基地,太极健康中心建设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传统医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参与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建设之中。

学习笔记丨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这些论述掷地有声!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10年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不断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至2022年的近9000亿立方米。

【东西问】李光辉:东博会如何助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樊永祥表示,随着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消费者将更接受数字标签。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数字标签方式展示产品信息,也欢迎更多企业加入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

查分进行时!多地今起公布2024考研成绩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试点,已在土木建筑等5个试点专业评选出207名港澳工程师,有近5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便利执业,近4000名粤港澳人才获得了相关技能证书。(完)

时政微观察丨从习主席的妙语,读懂“博鳌方案”

天一阁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在百年老戏台上演绎宁波走书,旨在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这门比较“小众”的非遗,“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非遗之美的一次精彩展现,我们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